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(第14/17页)
史背景,小到宫廷秘事等角度分析。分析结果看起来比较合情合理,但,人是历史的创造者,最高统治者不为人知的情绪变化,可能才是这些事件最大的起因。 拓跋焘杀崔浩后不久,北巡阴山,得知北魏宣城公李孝伯病世,拓跋焘感慨:“李宣城可惜!” 既而又纠正:“朕失言,崔司徒可惜,李宣城可哀”(《资治通鉴·卷第一百二十五》)。此时,拓跋焘对诛杀崔浩已显悔意,应该是从遭受臧质尿黄大曲之辱的暴怒情绪中平静下来了。然而,这种悔意能有多深、多重?不得而知。 十几年前,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所在单位组织的去某名山的考察学习活动。上山后,考察学习活动轻松愉快。某天清晨,当笔者漫步在会议旧址纪念馆门前时,突然想起了几十年前那次轰动全国的会议。 会议本来是轻松愉快、生动活泼、白天开会晚上跳舞,没有一点紧张气氛的“神仙会”,为何十几天后突然变成了一次批判会?在大家心照不宣的把这次大会当成拖家带口来放松心情的神仙会时,倔强如牛的你一封不合时宜、破坏气氛的“x言书”…… 当然,这些只是个人骑着思想的野马的一次信缰漫游,没有任何一点不尊重正史的意思,就此事件的发生原因,当然还是以正史记载为准。 但是老王认为,封建时代的帝王,注意,说的是封建时代的帝王啊,可以为消除对皇权的威胁杀任何人,如刘邦、朱元璋;可以为证明自己篡位或复辟的正确、正统而杀任何人,如明英宗杀于谦;也可以为皇权的脸面而杀任何人,如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的后代;甚至可以为了自己一点点小情绪的宣泄而杀任何人,如拓跋焘之于崔浩。一切封建独裁的王朝,皆可消灭掉,不必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