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(第11/17页)

 但崔浩仍固执己见,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。忘记了自己打工仔的身份,与皇储较劲,结果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4.国书事件遭灭族

    439年12月,拓跋焘准备修订《国书》,编纂委员会成员有:主编崔浩,副主编、中书侍郎、渤海人高允,编辑、散骑侍郎、太原人张伟,清一色的汉族知识分子。

    既然是修史,自然要根据实录写,拓跋焘是这样要求的,崔浩他们也是这样做的。他们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,编写出了一本魏国的国史。

    《国书》修毕后,有人建议把《国书》和崔浩所注的《五经》刊刻在石头上,建个碑林,供路人观看,该建议被崔浩采纳,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赞赏。

    监国的太子都同意了,崔浩也就放心的准备碑林去了。拓跋晃出于什么目的表示赞赏,史书无记载,但这种赞赏背后,一定隐含着冰冷刺骨的杀机。

    拓跋鲜卑族,起源于游牧民族,历史自然谈不上文化灿烂,早期有些历史,甚至丑陋野蛮。《国书》作为史记类著作,自然要求秉笔直书,尽述鲜卑拓跋氏的历史,详备而无所避讳。

    拓跋焘要编国史的目的,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。现在崔浩在天坛东三里处,营造了一个《国书》和《五经注》的碑林,工程颇为浩大。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,往来行人皆能看到。

    不是谁都有呼伦贝尔大草原般博大胸襟的。本来就对汉人官员充盈北魏中枢不满的鲜卑贵族们,看到自己祖辈的一些不太光彩的个人信息被披露,皆群情激奋,到拓跋焘面前告状,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。

    这也就直接要了崔浩的命。

    正史都认为,拓跋焘之所以诛杀自己的第一辅臣崔浩,是因为崔浩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