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5章 情感篇:古人谈恋爱,不在七夕节 (第4/21页)
?根据学者杨树达的《汉代婚丧礼俗考》记载,汉代普遍的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,女子十三四岁。也就是说,今天的高中男生和初中女生,穿越回汉朝就是普遍的结婚群体。 唐朝政府也对最低结婚年龄作了规定,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赦令“男年十五,女年十三以上,听婚嫁”。也就是说,唐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子15岁以上、女子13岁以上。那当时一般人的结婚年龄又是怎样的呢?有学者对《唐代墓志汇编》中记载的344名上层女性的初婚年龄进行了统计,其中最小的11岁,最大的27岁,13岁以下和20岁以上的均为少数,14~19岁嫁者居多,其中又以14、15岁的更多。拿到今天,女生初中毕业基本就都结婚了,而男子的结婚年龄要略高两三岁。总体来看,唐朝的婚配年龄比汉朝略晚一两岁的样子。 宋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沿袭了唐朝的规定,但实际结婚年龄却比前朝高了不少。有学者对宋朝墓志铭记载的60名女性进行了统计,平均结婚年龄为17.67岁,大部分在17~19岁之间结婚。男子的结婚年龄就更大了,根据统计,士人阶层的平均结婚年龄在24.15岁,大部分在20~25岁之间结婚。士人阶层结婚晚,可能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,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。如果是普通民众则要更早一些,男子20岁结婚应是普遍现象。为何宋朝人结婚这么晚呢?一是宋代城市文明发达,不结婚也有事做,从这点来看,宋代还真是近代的前夜;二是宋代结婚费用高,彩礼和嫁妆都非常昂贵,这可能也是导致结婚晚的原因。 明清两朝,男女的结婚年龄和宋朝差不多。明朝人黄佐在《泰泉乡礼》中记载:“凡男女婚嫁以时,男子未及十六,女子未及十四成婚者,谓之先时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