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90 (第3/8页)
是看重李忠时,李忠却非常清楚德武帝的心意,他是要让御医确认自己的病况,有多严重还能活多久。身体虽然虚弱的李忠,可脑子里却不糊涂。 就在李忠倒下,御医确诊后,德武帝命工部将翰林院分成两个部分,一座是南院一座是北院。 北边的翰林院改成翰林待昭院,其主要的人手大部分都是以前一批大学士,不过现在他们的头衔全部被取消,一律是翰林待昭,没有品衔。主要负责的只是陪伴皇上玩些诗词歌赋,娱乐所为,或者就是抄抄写写,已经不再有参政权力。 南边的翰林院则叫作翰林学士,刘本为翰林殿阁大学士兼领翰林承旨,就是所谓的翰林院长,翰林学士就是负责为皇上起草诏书和传旨。有参与政事的权力,大学士在其中只有刘本一人所拥有的称谓,也就确认大学士为最高品级,在上朝排班上,大学士只站在宰相旁边。 德武帝为什么要这么做?其实是有原因的,一般来说,皇帝下了圣旨之后,一般由中书省起草圣旨也就是林天远,中书省起草看过后,没有问题了就交给门下省,也就是萧贵中,门下省审核后也没有问题了,再返换给中书省,而中书省再给尚书省,也就是以前的李忠,他统辖六部,接到旨意后,由他分派任务。 如此一来,事情少了到也恰当不会出现什么问题,可一旦事情繁多,朝廷的工作效率就显得非常的低下,事情多起来,尤其是发生战事,草拟圣旨时,中书省会出现人手不够的现象。虽然可以从别的部门调集人手,但这很不稳定。 德武帝因此在李忠倒下后,设立翰林学士院,就是为了省掉这些环节,直接用这些翰林学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