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O六章:大明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(求票、求收藏) (第3/4页)
毛纺厂也该扩建了。 想到毛纺厂,朱由检火气一下冒了起来。 那个分散到各家纺织的计划实在太糟糕了,还江南最好的经验呢? 狗屎。 想起那个不靠谱的提议,朱由检就忍不住爆粗口。 朱由检为了能更好的管理好毛纺厂,特意从南方挖来一个具有多年管理机房经验的掌柜。 幸亏朱由检在正式任命之前,与他仔细探讨了一下毛纺厂的发展思路。要不,真要让那掌柜按他的经验来,那朱由检就真的要哭了。 时代的局限啊! 不提别的了,单只纺线那一项。 朱由检是想方设法的把人集中到一起,尽量扩大生产规模,尽量采用流水线作业来提高生产效率。 可哪位掌柜却对工坊的此种运作,却抱有极大的怨气。 在那位掌柜看来,分散到各家各户独立去纺线才是正途。 实际上,不光纺线,就连织布,哪位掌柜也认为应该分散到各家各户独立去完成。 在他看来,朱由检的毛纺工坊只需要保留羊绒制作就好。布匹从各家直接收取成品就好。 其实,考虑的这个时代的生产水平,他说的也有道理,他也是真心在为信王打算。 这个时代,江南的纺织业都是如此运作的。 从那位掌柜口中,朱由检第一次弄清江南纺织业的运作情况。 在江南,除了高档丝绸是由专业的机房制作,其他纺织业都是分散到户,独立进行生产。 每年几千万甚至过亿的棉麻布匹,都是从散户手中一匹一匹收上来的。 朱由检这才明白,为什么大明最大的机房,也只是拥有过百数量的织机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