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58章:错觉 (第6/7页)
其他地方,只有最为普通的经义流传。 转过来说,翰林院和国子监的根本,就在于科举上面。 那种乡下百姓中状元之事,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,因为政治思想,便是《四书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诗经》等典籍的内容与理解,所认为正确的答案,只有他们才知道。 这么一来,等于是为官的上升渠道,被所谓的少部分读书人所掌控。 什么寒门贵子,那都是小说里面的。 蒙元清洗天下,让这中原王朝,再没有了所谓的千年世家,但依旧是宗族天下。 很多地方,一个村,就是一个姓,也就是一个族。 这是无法避免的。 在这族中,以族长的为主一系,便就掌控了最为顶尖的才学。 那些普通族民,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,而且他们必须依附在宗族上。 因为不管在内在外,离了宗族,就是流民。 大明,依旧是宗法制的天下。 按照现在大明的说法,也就是说县城往下,就不存在法律了,都是宗族自己治理为主。 古代什么浸猪笼之类的,就是宗法制衍生出来的刑罚。 在古代当官大多是靠同乡、同宗族的人来照顾提拔,如果被踢出族谱,那么将没有人会提拔你。 宗法制十分严格,有时候一个考中进士去京师为官,老家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来京师办事,便是吃在这个当官的家里,睡也在这个当官的家里。 且这个当官的不敢有半点怨言,而且还得好吃好喝的招待,等穷亲戚待够了准备回家,官员还会给一些钱财当作盘缠。 小说里那种看不起穷亲戚的行为,其实就整个大明来说,都属于个例。 绝大多数,都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,尤其是宗族里的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