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58章:错觉 (第5/7页)
大明初立之际,官府这边,都是鼓励生育的。 而哪怕是最底层的老百姓,一般家中都有数子数女。 这年头小孩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行,没后世那么多讲究,加上夭折的多,即便是皇室也无法避免夭折这种现象的发生,更别提民间了。 所以那就是不停的生,尤其是儿子多,那就代表自家劳动力多。 在古代,儿子多,走出去说话更硬气,腰杆都要更挺直一些。 譬如你加有子三人,邻居家有子一人。 这邻里之间,在水田之上,避免不了产生一些矛盾,如水怎么灌溉等等诸多事情。 一旦发生争执,叫上三个儿子往那一站,对面只能悻悻离去。 若是相反,带着委屈和不爽的,就变成了自己。 这才是真正真实写照。 而朱英提出一顿吃食后,这些百姓家里的孩子,相当于全部都由朱英来养了。 因为在多数人看来,小孩子胃口小,吃一顿也就够了。 尤其是女孩子。 按理说这是一个好事。 毕竟这钱也不是由户部出,也不是由内帑出,完全由群英商会来承担。 从外层面来看,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,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造福于民。 怎就让朱英冷眼旁观,朱元璋大发雷霆,直接问斩呢。 因有人站出来反对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 朱英这种开民智的行为,触及到了现在所有读书人的利益。 这个读书人,是包括文武百官,勋贵地主,乡绅富商。 唯一没有包含的,就是最为底层的黎民百姓。 尤其是翰林院,意见当是最大的,他们把守着学习的通道,高深的知识想要学习,就只能是国子监,翰林院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