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皇长孙_第396章:我愿大明如大汉,宁以强亡,不为弱灭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396章:我愿大明如大汉,宁以强亡,不为弱灭 (第3/8页)

个百户出来,都要胜过这些士子十倍。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

    而大明之中,百户何止成千上万。

    卫所制度,军户传承,让朱元璋觉得大明军事人才遍地开花,就没必要通过科举去寻找了。

    招来的武科状元这般弱,岂不是让人啼笑皆非吗。

    只是朱元璋哪里会想到,重文轻武的策略,影响到了整个大明的国运。

    英宗时期,大明就已经不复洪武,永乐两朝之威武霸气,亦没有仁宣两代的承平晏乐,盗贼四起,边患严重。

    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挞四方之志,思慕太祖、成祖的伟烈雄风。

    更开设武学,培养军事人才。

    听说瓦剌犯边,便轻启亲征之举,结果在土木堡被俘,武举之立也因之搁浅。

    土木堡之变后,自此文盛武衰。

    后继宪宗,虽开设武举,然却无一人应试。

    明俗轻武人,乡有习武者,目为兵,不齿于所亲。

    由于明代士兵的户籍为军籍,和普通民籍有别,且犯罪的人就被罚去当兵,这使从兵跟罪犯的概念,相互混淆在一起。

    军士地位低下,多数世家宗族子弟,不以子孙中武举为荣,反以为耻,甚至认为这是自轻自贱,污损先祖的做法。

    即便大明推崇武举,也取得成效,然国炸已末,国运到了尽头。

    一幕幕的历史片段,如文字,如图像在朱英的脑海中跃过。

    国难思良将,家贫想贤妻。

    明末时期,多少抗倭名将,抗金统帅,八成皆为武举出身。

  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