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皇长孙_第359章:学堂之争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359章:学堂之争 (第2/7页)

在这个时候,最大化。

    所以朱元璋只能开办教育,把读书人变得多起来。

    他亲自审定各级学堂的学生定额,每年招入府、州、县的学生达三万多人,他们一律称“廪膳生”(廪lin),所谓廪膳,即官府供应伙食。

    到了洪武八年的时候,办学规模再次扩大,又令天下建立社学,延伸到县城之下。

    如此,加上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在南京设立的国子监,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办教育,从京师一直延伸到乡村。

    大明户部这边也全力支撑,除了建校舍、请老师外,学生的待遇也很好,官府除按月供给他们每人“食米六斗”外,还免费供给鱼rou,此外这些学生还享有免役特权。

    京城的监生那就更不得了,校服全套包了,结了婚的可以带家眷入学,未婚的发钱作将来的婚聘金;外地的学生每年还有带薪探亲假,重要节假日发节日补助。

    朱元璋以惊人的行政效率和与他本人秉性极其不符的慷慨,建立了覆盖整个大明的义务教育体系,几乎是从幼儿园到大学。、

    现在问题来了。

    为什么朱元璋能办,朱英现在于京师去办,就变成了开民智了呢?

    为何现在文武大臣都在强烈的反对,甚至觉得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?

    这个中原因,主要在于对象阶层。

    朱元璋在办理学堂的时候,由官府督办,最后这些招生人员,包括招生目标,全部落在了勋贵,乡绅,地主,大户们的手上。

    那些连饭都吃不起的百姓学子,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到这学堂里去。

    这便相当于,众多家族,拿着官府发放的补助,给自家孩子进行教育培养。

    哪怕是庶出,都能享受名额去官府求学。

    待学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