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官发财在宋朝_分卷阅读74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分卷阅读74 (第2/4页)

了整整三道时务题。

    被大多考生偏好、也更那首的经义和子史策,则只各出了一道。

    以至于前两题还能洋洋洒洒,后三题则焦头烂额,不知如何下笔者颇众。

    更使他感到几分微妙又熟悉的是,最后一题,竟然是问广州背靠白云山的某县水苦而浑浊,百姓汲水工序繁琐,如何长解此困……

    陆辞陷入了挣扎。

    要不要偷懒炒炒冷饭,再详述一回自己上次写过给官府、最后却不了了之的自来水系统的提策?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  注释:

    1.誊录制度的作用真的无比强大,能阻止考官凭私情决定考生前途,不过这会儿还没有施行。

    其中两个最著名的例子,就是仁宗嘉佑四年,欧阳修为殿试考官,想要黜落刘几,但因为誊录 封弥后辨认不出是谁,欧阳修才批阅卷子的时候,猜测某份是刘几的,就黜落掉了,谁知那份卷子是萧稷的。最后刘几凭自己才识中了状元,让欧阳修都大吃一惊。(卷九)

    第二个例子,则是苏轼。他在元祐三年知贡举时,为了让“苏门六君子之一”的李麃中,据所说,还曾尝试用人情预买题目。在批阅卷子时,他以为找到了李麃的卷子,大喜说这个绝对是李麃的,让其通过,结果不是,李麃还是落榜了……

    2.上请=进问题意

    七之五里提及,省试殿试中如果不明示题目出处(我没找出解试不可以的资料,就推测也可以),应举人是可以上请的。

    通过上请来翻书作弊的行为,也曾被欧阳修所描述。在上章的作话里已经做了注释了,就不再详解了。

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