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生存指南_第069章:既原始,又不原始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069章:既原始,又不原始。 (第5/8页)

又少。

    因此,明知道再往北会有小黄鱼群,没人敢去。

    当然了,不是绝无仅有,要不然也不会有人知道那边有鱼,就只是,去那边捕鱼的,几近于无。

    以这年代的眼光,长江口外的佘山岛区域,不像明州外海那样岛屿密密麻麻,随时可以停靠,那边方圆百里都少有岛礁,万一遇到事情,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,确实是险地。

    再说冬季的带鱼汛。

    这年代也已经被人发现。

    然而,相比小黄鱼还要穿过舟山群岛区域,带鱼的洄游路线,从嵊泗列岛外海聚集,也一直沿着舟山群岛周边区域向南洄游,因此,这年代,还是轻易到不了。

    至于大黄渔汛,与小黄鱼类似的从南到北横穿舟山群岛区域,很幸运,没再去佘山洋,而是在大戢山附近就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大辑山也在定海东北,距离两百里,不过,距离正西的松江府沿岸只有四五十里,因此是相对安全的区域。

    这也是当下明州渔民每年鱼获八成来自大黄渔汛的原因。

    了解到这些,想要突破,其实也简单。

    规模化。

    由朝廷组织进行官方海捕。

    这样,首先就能突破渔业生产在工具层面的限制。

    普通百姓造不起大船,官方可以。普通百姓置办不了大网,官方也可以。

    同时,官方还要提供远海捕捞……当然,是这年代的远海捕捞,必备的各种安全保障措施。

    比如可以军民两用的导航灯塔。

    比如外海岛屿上修建同样可以军民两用的停靠港口。

    比如绘制更加精确的舆图和提供更加精准的导航。

    比如海军为捕捞船队提供安全保障避免海寇掠扰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