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069章:既原始,又不原始。 (第3/8页)
1500吨鱼获,再换算成当下每石150斤左右的计量,也只是2万石而已,整个大明海疆,总产量那怕相当于舟山区域的5倍,也不过10万石鱼获。 相比起来,不说整个大明的粮食产量,只是对比洪武年间最高达到3000万石级别的粮赋收入,这10万石鱼获,那怕全交了税,也实在可有可无。 既然可有可无,这海,禁了也就禁了。 因此也可见这年代渔业生产之原始。 另一方面,不原始在于,几百年后人们能看到的各种捕鱼手段,比如各种网具,刺网、围网、拖网等等,这年代,都已经出现。 缺少的,只是规模化。 就像后来最高效的捕鱼方式,拖网捕捞,这年代最常见的是一个小变种,对网,也既是朱塬上午让人在甬江上展示那种,两船并行合作,因此称‘对’,当下也可以说既普遍又不普遍。 普遍的是‘小对’。 看词义就能大致猜出,两条小渔船合作,拖网最长也只有两三丈。 少见的是‘大对’。 五百料级别以上的大船,十余丈长的拖网,另外还需要周边有配合的小船。 其他不说,只是一艘500料大船当下800两白银的造价,普通人家一辈子也置办不起。而有能力置办的地方豪户,其实也不会轻易置办,因为投入与产出比例并不高,出海的风险也大。 就说船东打造了船只雇人出海,万一出了事故,死了人,那是要赔的。若是运气再不好些,遇到了大风大浪,船和人都会赔进去,那更是损失惨重。 因此,朱塬了解到,只有在几十年前的太平年景里,豪富之家积累了足够多的资财,朝廷的税收政策也算明朗,那时才有人建造大船进行大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