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_第121章 下馆子,家事,国事,华兰,砍人 (2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21章 下馆子,家事,国事,华兰,砍人 (2) (第10/13页)

卷。

    他们和所谓的‘清客’是截然不同的,清客主要的功能是捧捧主人的臭脚,吟诗作对,说说风月等闲事。

    有些高官大吏的幕僚师爷,其权力几乎比一般官员还强大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最初源于春秋战国,那时幕僚有另一个名字,叫‘门客’;当时各国国主或权贵,都争相养士,孟尝君一口气就养了个,其中有会武艺的,有会吟诗作对的,有会纵横辩驳的,还有会偷鸡摸狗的。

    进入秦汉之后,中原渐成统一之势,社会要求稳定,门客渐绝迹,取而代之的是士型幕僚,他们大多是怀才不遇的隐士高人,或者干脆就是科举失意的读书人。

    其中明朝是幕僚师爷的发展形成期,标志**件是绍兴胥吏帮的兴起,也就是绍兴师爷的萌芽;而清朝则是师爷制的鼎盛时期。

    清代各级地方官员无有不带师爷上任的,少则五人,多则几十人;其中许多师爷在历史上都是鼎鼎大名的。

    例如康熙时期的水利专家陈潢,雍正时期的田镜的师爷邬思道,乾隆时期的顾礼琥和汪辉,甚至著名的家蒲松龄,著名的者章诚,著名的政治家林则徐,李鸿章,左宗棠,都是当过师爷的,并且把师爷当的举国闻名。

    这些厉害的幕僚师爷,其实就是没遇上刘备本的诸葛亮,他们虽身在市井草莽,但上可以准确揣测圣意,下可以自如安抚地方,举凡河运水利盐漕官司甚至官场派系皇家夺嫡,都往往有精准的判断力,能帮助主家(又叫东翁)顺利为官。

    那为啥他们自己没做官,很简单,他们科举考试成绩八好。

    某关仔细调查了明清两代的幕僚师爷制,发现明朝时的官吏还基本能靠自己来处理政务,师爷并非必需,但到了清朝,没有师爷简直没法赴任当官了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