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人的日常生活_第5章 情感篇:古人谈恋爱,不在七夕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5章 情感篇:古人谈恋爱,不在七夕节 (第8/21页)

也是那时物资匮乏的表现。改革开放前大家送的彩礼基本上也都是水盆、暖瓶、被罩之类的居家用品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大家基本不送东西了,都改送钱了。因为生活富裕了,大家啥也不缺了,就缺钱。古代也是这种情形,最初送皮帛等御寒之料,后来就主要送真金白银了。所以,古人也称其为“聘金”或“纳币”。

    古人送的彩礼数额的确很高,但并不是“来而不往”的单向送礼。男方送女方家厚重的彩礼,女方家同样也要置办丰厚的嫁妆。特别是宋朝,流行厚嫁之风。很多时候,宋朝人不是娶不起,而是嫁不起。苏轼的弟弟苏辙,为了给女儿置办嫁妆,特意卖了他在河南新乡购置的一块好地,凑了“九千四百缗”钱嫁女,他在日记里说这叫“破家嫁女”。九千四百缗就是9400贯,咱们前面算过,宋朝一贯钱的购买力折合今天的800元,也就是说苏辙给女儿置办的嫁妆折合今天700万元左右。厚嫁之风在江南地区尤甚。南宋有个叫郑庆一的女子出嫁,嫁妆包括500亩土地、30间商铺,还有10万贯铜钱——这些东西拿到今天得上亿了!

    古人嫁女为何要给这么多嫁妆呢?主要有两点原因:第一是贴补家用,让女儿的婚后生活更舒适些。在宋代,女性拥有一定的财产权,女方的嫁妆婚后归自己支配,夫家不能随意取用,否则会被人瞧不起。此外,厚嫁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:嫁妆越多,女儿婚后在夫家就越有地位。《三朝北盟会编》记载了一个有关嫁妆的故事。说宋朝秦桧投降金军后被外派任务,其妻王氏担心自己被丢下,就故意吵闹说:“我嫁到你们秦家,那可是明媒正娶,光嫁妆就有20万贯,我父亲给这么贵的嫁妆就是想让我和你共度余生,你现在想把我丢在这里吗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