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本纪_第八十七章:难民的出路(求求求票,收藏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八十七章:难民的出路(求求求票,收藏) (第4/4页)

,有的只是基本的口粮。

    有这么多的劳力,徐光启为皇庄设计的水利工程就可以全面铺开了。

    在徐光启和汤若望的指挥下,难民将以百户为单位,在皇庄展开农业水利大会战。

    此次水利工程,不单单是解决皇庄农田的水利灌溉问题,还是对皇庄所有河流地形的大摸底。修建水利设施的同时,还要找出适合修建水能机械的河段,为将来工坊的动力来源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    先修水利工程对朱由检来说,还有另外一个好处。就是可以用水利工程来磨合难民的组织协调性。

    这些难民基本上都是农民出身。

    来自乡村的农民比起城市的市民,先天就缺少一种组织协调性。

    农民的生活模式是自给自足。自己种粮种菜,自己织布成衣,自己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,很少与外界交流。

    这种生活模式就注定了,农民天生缺少组织性,他们更容易接受宗族这种组合方式。

    市民与农民不同,他们衣食来源都要靠交易获得。他们天生就有对外交流的习惯,不交流他们很难生存下去。这种生活模式使市民更容易与陌生人组织交流,但也使得市民远比农民更圆滑。

    朱由检的工坊需要的是产业工人,是有组织的工人,他们需要彼此协调合作。朱由检设想中的流水线作业方式,更考验工人的团结协作。某种意义上,产业工人和军队的战士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    难民们农民的心态要转化成那种工人的职业状态,需要大量时间的培训。水利工程工地上的工作,恰好可以提供这种初级的培训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