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35章:大明邸报 (第2/7页)
起来,也是rou烂在锅里。 谋刺太孙的风波,似乎在很短的时间内,就消散了。 次日许多百姓想起,这一切来得太快,又结束得太快。 烈日之下,连血腥味,也是快速的消散。 往前的大案,少数都是持续数月,甚至一年,这才过三天,就无人再次谈及此事了。 不过随之而来的,便是对神秘的太孙殿下的讨论。 茶楼里热闹无比,已经有许多嗅到商机的说书人,连夜编造有关于太孙殿下的版本,抢夺热度,开始流传。 唐诗宋词,元曲明小说。 在明初这个时候,正是小说最为盛行的时候。 即便是皇宫里的朱元璋,时而也会捧着后世著名的《水浒传》阅读一番。 或许在某种意义上,《水浒传》的出现和热度,才是奠基明初小说流行的开始,这和朱元璋的喜爱,也有很大的关系。 施耐庵有长篇小说之父的名头,几乎是开创了小说界的祖师级人物。 每每想起施耐庵,朱元璋都觉得极为可惜。 施耐庵可不是什么简单人物。 十九岁秀才,二十八岁举人,三十六岁那年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。 曾在钱塘江为官三年,名声显著,因不满元朝官场黑暗,不愿逢迎权贵,弃官回乡。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,施耐庵在他幕下参与谋划,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。 后来张士诚贪图享乐,毫无大志,在降元后,施耐庵终于无法忍受,愤而离去。 朱元璋知其名声,大明建国初,屡次下诏征用,无奈施耐庵已经没了当官的心思,便就再未在官场上出现过。 此后在家,安心写书。 《水浒传》后没过几年,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