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百六十一章一己之力 (第3/4页)
这么好,我们要努力了。” “可是这些书去哪弄啊?” “这样,我们先去书店看看,若是没有,就去我家抄。” “好好好,谢谢韩兄。” “多谢韩兄,改天小弟请吃饭。” “有我一份。” “也算上我。” “还有我还有我。” …… 学子们抱着书,说说笑笑,打打闹闹,出了书院,若是离家远的,便回了书舍。 不管去哪,这些还没有经历过科举考试“残酷”的学子,对它充满了期待和向往。 清朝的科举考试,大家印象最深的,应该就是“八股取士”,说起来简单,但实际上,并非如此。 顺治帝时期,科举考试主考《四书》《五经》。 甚至考那一本都有规定,例如《四书》主朱子(朱熹)集注,《易》主程(程颐)传等等。 也就是说,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要按照朝廷规定的教材读书、答题,否则就是离经叛道,不合规范,也就肯定不会通过考试。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“八股取士”了。 其实康熙二年曾经停止过“八股”文体,乡会试以策论、表、判取士。 然而到了康熙七年,考试的程式又改了,“乡会试仍以八股文取士”,不仅如此,就连考生的文体也是有规定的。 字体必须端正拘恭,横平竖直,整整齐齐,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。 除了考试的程序和文体,康熙帝还说了,诏、诰二道太简单了,直属虚设,应行删去。 也就是说,让你根据什么事以皇帝的语气写一个命令、文告的题目没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