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北魏末年_第326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326章 (第2/3页)

,他还要考虑普通民户的承受能力,印刷书籍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文教,而不是敛财。

    在高澄的物质激励下,刻板匠人们废寝忘食,而印刷厂的生产也昼夜不息。

    当第一批书籍被投放到各州郡的时候,科考书籍专卖制度也由中书省颁行天下。

    这一制度立即引来一片骂声,但小高也不慌了,在打击书贩子的同时,各州县不断传来的售罄消息让他喜笑颜开。

    包括在洛阳与高澄详谈过为政纲要,新近上任的相州刺史杨愔,与青州刺史赵彦深、兖州刺史崔季舒等人纷纷来信,让高澄第二批多发一些书籍过来。

    高澄并没有吃独食,为了激励地方官府打击非法书贩,高澄分了三成利润给地方财政。

    杨愔等人要一展拳脚,必须有财政支撑才行,这也是他们这么用心的原因。

    高澄催促印刷厂加大生产,准备输送第二批书籍的同时,也着手对货币进行改革。

    单靠贩卖书籍能缓解财政紧张,但依然不足以支撑起高澄预想中的官学与蒙学。

    如此自然要想尽办法,货币改革就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南北朝混乱的货币政策一言难尽。

    各种劣币充斥市场,百姓往往更信任布匹的价值,所以高澄破潼关时给出的赏格除了爵位以外,是三千匹绢布,而不是钱币。

    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从两个角度下手,其一是打击私人铸币,其二是推出足重的钱币。

    高澄也有想过发行纸钞,但一来要考虑民众的接受度,二来也是明朝宝钞滥发的教训。

    自己一个文科生,懂经济常识,但子孙不可能控制住印钱的欲望。

    高澄最终还是放弃了纸钞的想法。

    铸币属工事,交给谁也不用多考虑,手头有个冶炼老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