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86章 高科技抢人饭碗的问题 (第2/5页)
加入到新煤矿地建设中来。聘请后,太平庄一带的人民,衣食无忧,情绪更是稳定下来。 18日,来自大同的杨祥瑞师傅正凝神看着前面一块光秃秃的山坡。杨师傅是个四十多岁的壮年人,身上穿一件厚实的布衫,发髻纷乱,脸上常常是到处黑黑一片,手上,还有种洗不去的深黑,典型的一个老矿工形象。他虽只有四十多岁,但在各个煤山上。却己经有三十几年地工作经验,可以说是找煤经验非常丰富。 他凝神了良久,对身旁的黄来福道:“大人,经小的察看,这山坡下。就有一个非常大的煤眼,里面有煤石怕不少于百万担之多。” 黄来福听了很兴奋,同时又非常感兴趣,他道:“何以见得?” 杨师傅拱了拱手。道:“回大人,查探石煤,有视石,查苗,察表里各法。此山坡表土乌黑,又不生草木,此皆为山下有煤之兆。再视其山石,数石则行。显示其山下皆为优质之明煤,小的在此恭贺大人了。” 黄来福听了大笑道:“好好,杨师傅你寻矿有功,本官要重重奖赏你。” 杨祥瑞师傅大喜,忙道:“谢大人。” 说实在,黄来福虽从后世带来众多的科技资料,但这些科技资料,也需要配合当时的生产力。才能散发出效果。而且黄来福虽说“理论”知识丰富。但要具体化成成果,也只能依靠此时的科技人才。让他亲自来做。不论做什么,都比不过此时地大明任何人。 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,在煤矿开采上,各种手工cao作技术已经非常完善,没有后世的设备条件,黄来福虽然有大把先进的后世资料,但对他来说,目前能改进的技术非常少。他唯一能做地,就是重金投入,大规模化经营。 这也是黄来福的特点,也是他成功的地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