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七百六十三章 内阁制度 (第2/6页)
见,减轻欧阳朔的工作。 在古代朝廷这叫票拟,是内阁权力具现化的象征。提到这,就不得不说一说古代的内阁制度。 内阁制度成型于明朝,起初是明太祖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,一举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,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,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,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,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。 如此一来,集权是集权了,皇帝本人却累惨了,每天熬夜加班伤不起。奏章多的时候,皇帝甚至要通宵达旦。 就算是朱元璋这样的倔皇帝最后也扛不住,怎么办呢?只能找几位资深的老爷子帮他一起处理。 这些人就是大学士,或者是学士。 然而大学士们只有建议权,没有决策权,他们一个个顶着“大学士”的头衔,官职却低的可怜,根本无法弄权。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,内阁制度正式成型。成立内阁以后,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皇帝手中,议政权分给内阁,行政权分给六部。 此时的内阁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,不是权力机构。 永乐中期以后,内阁职权渐重,兼管六部尚书,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。明宣宗朱瞻基时期,权力开始上升,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。 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,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,都由通政使司汇总,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,再交到内阁,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,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,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。 如此,内阁首辅票拟之权跟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